Chat w/: Zhuang Qi

birth,film,2022

访谈庄琪——孤雌生殖

主持人:Maizei (M), 艺术家:庄琪(Z)

M:哈喽庄琪,感谢你花时间和精力去填这些问题,也非常感谢对我,和对画廊的信任去分享自己的作品。我很期待未来的合作和作为艺术家的你之后的路程。因为这次是针对大众的,所以有些问题之前问过可能会重复去问,也会结合之前的问题去延展。

M:你觉得自己的女性的身份对这次展出的作品birth有什么影响?而女权的创作背景对这件作品会有什么影响?

Z:在这次在Luan Gallery展出Birth,包括之前在美国原始科学电影节展出这个作品的时候,我感觉发出的声音有被听到,很欣慰。因为这个作品和肢体、女性、生育和科技有关,我认为它还蕴含着一种野心吧,保持雄心勃勃是很重要的事情。

M:这次birth探讨的是双父,双母生子的科技背后的哲学问题,那么你觉得这个科技会对’性别’的构成,性别之间的关系有何影响?在创作这个影响时,与科学家和其他艺术家的合作对这次问题让你有什么样的想法?

Z:在与李伟老师交流的过程中,我得知在自然界中,很罕见的单性生殖都是孤雌生殖,而孤雄生殖却几乎没有观察到过,让我对大自然又产生了更多的敬畏——它有着自己的规则。而正如在作品里的采访记录中说道:这个技术的落实离我们人类还很遥远,我想我们人类暂时还改变不了什么,也暂时想不到它对人类性别之间关系会有重大的影响,但应该会引起观众的想象吧。在合作过程中,我意识到科学家们在钻研、进行研究时,真的非常赤诚和单纯,他们不是为了某些特别宏大的问题去做他们的实验,而是为了去解决现有的问题。比如研究基因编辑,其目的也是为了探索某些疾病是否能够通过基因编辑而治愈。我认为自己作为艺术家要向他们学习,要更“落地”些。

M:你在创作的作品里对佛教的无我展开了自己的思考,那么你认为女性去达到无我里的路径和他人有何不同呢?

Z:我觉得没有什么不同,虽然社会上可能会有不同的声音,告诉我们女性和男性在修行的道路上会有什么不一样,或者“女性会更难一点”。但我认为只要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所觉知、精进地做着自己该做的事,任何人都可以抵达真相。

M:你认为女权是什么?

Z:女权是女性在争取自己必要的权利的时候,所通过的一条道路吧。

M:女权只是在为自己的正常的权利去奋斗,那么你认为除了为政治,经济上的权利的平等以外,你认为女权为女性,为大家都提供着什么,有什么影响呢?

Z:正如刚才我们提到的,它是一条路径。我自认不是一个女权主义研究家,所以我对女权主义作为一个学科的话,很难去妄自评论。作为一个女性个体,只是看着各个女性前辈在自己热爱的事业上闪闪发亮,就觉得备受鼓舞,我相信大家也是一样的。

M:Marina Abramović 和Mary Beth Edelson对你有何影响?

Z:Marina Abramovic是我的艺术启蒙之一,因为她的作品“节奏0”、“艺术家在场”等,我感受到艺术仅仅是能量的一种显现,而“简单就是智慧”。Mary Beth Edelson对我的启发更多是在形式上,例如笔触和肢体的结合等。她们两位作品中对情绪的极致探索也是我所追求的。

庄琪是一名跨学科艺术家、电影制作人和动画师,在中国和英国工作。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RC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她的作品受到佛教、现象学和象征主义的影响,通过与物体、声音和肢体语言亲密的唯物主义方式体验抽象的宇宙学思想。她的作品跨越2D动画、3D动画、实景视频、表演和装置,平衡现实与梦想,拓宽两者之间的鸿沟。作为一名研究人员,她的自传体散文《世界,符号,凝视》被保存在RCA图书馆。

Qi Zhuang is an interdisciplinary artist, filmmaker and  animator working in both China and the UK.  During her MA studies at Royal College of Art (RCA), her works were influenced by Buddhism, phenomenology and symbolism, experiencing abstract cosmological ideas through intimate materialist ways with objects, sounds and body languages.  Her work shifts across 2D animation, 3D animation, live action video, performance and installation, balancing reality and dreams to widen the fissures between them. As a researcher, her autobiographical essay “World, Symbol, Gaze” is archived in RCA library.

2023 穿过自我凝视的路径 ,群展,Luan Gallery, 北京

2023 Art on Loop, 群展,The Holy Art Gallery,伦敦

2023 伦敦电影奖,入选,Close Up Cinema Film Centre,伦敦

2023 法国巴黎国际短片节,半决赛,巴黎

2023 AI-Tiba9国际当代艺术专访,巴塞罗那,西班牙

2023 原始科学电影节,学生动画组冠军,加利福尼亚,美国

2023 德国柏林短片奖,决赛,柏林

2021 空无,群展,No Space无空间,北京

2021 新加坡世界电影嘉年华,短片组冠军,新加坡

2021 泰戈尔国际电影节,宗教电影组冠军,“东方的太阳”奖特别提名,印度

2021 纽约城市IO电影节,灵性与宗教类三等奖,纽约

2021 Reconnecting,群展,OXO Tower Wharf艺术中心,伦敦

2019 Fragments and Non-Linear Narratives, 群展,Drawing Room,伦敦

Previous
Previous

Curator on: Tin Wai

Next
Next

3x3x3 Three Birds